文献悦读 | 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上)
【摘要】本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终身学习和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第二部分分析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教育管理模式所承载的战略任务;第三部分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学分银行的若干思考和建议,如对通过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实行登记制度,有步骤地科学开展对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工作;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研究和认真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要把区分不同的情况和提高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建立和完善与学分银行相配套的人才选拔制度。
1“学分银行”教育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终身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以及在终身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各种实践活动,使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养少量精英,而在于能够为广大社会成员包括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终身发展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才能的学习机会和途径。终身学习的体系,是在对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系统,能够适应广大社会成员对学习的多种选择和要求,在其一生中的任何时间、任何阶段进行学习。终身学习体系的指向,对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制度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如何将继续教育与学习者的初始学校教育相衔接。终身学习理念最根本的启示在于,人们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只是整个一生中所需要知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以及各种技能和能力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获得。而继续学习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不仅要适应不同类型学习者(包括接受初始学校教育的不同,有初中后、高中后、大学后以及在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中途辍学的学习者;也包括从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以及年龄、个人志趣爱好的不同等等)的要求,在学习的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都应非常多样化,而且还要关注他们中的部分人在回归学校教育时,继续学习的成果如何计入学校教育的学分等等。
二是如何认证非学历、非正规的学习成果。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下,学习和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在不同的场合中进行,包括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特别是大部分继续学习和培训是通过非学历乃至非正规学习方式进行的,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在传统的教育体系和制度中,重学历教育,对非学历教育重视不够;重文凭,对技能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相应地,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制度中,对学习者在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中的学习成果有一套相对比较规范的评估、认证和激励的机制和体系;而对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的各种进修、培训包括自学和通过实践学习提高的成果,则还没有建立或完善认证、评估、转换和激励的体系和制度。这种状况不利于广大学习者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三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如何沟通。传统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机制;学生入学后往往被锁定在政府和学校预先设计的教育分类框架内,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形式、时间以及自己的发展方向很少甚至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终身学习背景下,迫切需要突破传统教育在教育体系、制度和培养模式上的局限,实现对通过各种学习途径的学习成果都能逐步建立认证、评估、累积和相互转换的管理制度。
“学分银行”就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动下,在不同类型教育间(包括不同形式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不同课程)以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可以被称为“学分银行”,也可以作其他的称呼。所谓“学分银行”(creditbank),实质上就是一种模拟或者是借鉴银行的某些功能特点,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通过学分进行认证、累积、转换的一个形象化的表述。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使学生能够突破学习时段的限制,储存所学成果的学分,而且能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把通过不同学习途径的学习成果与相关的学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专家评估,实现学分在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相互转换。较早提出“学分银行”的国家是韩国,创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未能上大学的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韩国的“学分银行”经过近15年的探索努力,其注册学生数从最初的11000人,发展到2008年的28万人,约占整个韩国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11%,2011年11月,又进一步发展到54.96万人,有22.16万名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获得了学历文凭。
韩国学分银行注册学生数逐年增加的趋势表明了这种新的学习和管理制度已经受到韩国广大社会成员的欢迎。韩国等国从高等教育领域着手,关于建立学分银行的探索和实践,符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和要求。学分银行通过认证、储存、累积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的学分以及通过建立评估、互认、转换等制度,对调动学习者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工学交替和在不同时间、地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适应他们对学习的选择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它连接了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包括大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各种培训和补习班等。这样的教育体制对学习者,特别对成年学习者来说,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且能适应学习者学习的意愿和要求,学习的管理比较灵活,能比较好地体现以学习者为本的理念。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在不同类型教育间建立以学分认证、累积和转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的学习管理制度。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旨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提高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共同致力于到2010年实现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为此,欧洲委员会建立了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uropeanCreditTransferSystem,简称ECTS)。该系统承认以往在欧洲不同大学获得的学分,允许学生任何时间、以不同背景入校,提高学位和学历认可,增强和促进学生、教师的流动。芬兰对进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相互转换的机会。在挪威,自1999年开始尝试通过笔试、面试、自我评价和工作实践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将非正式学习引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在英国,为了促进劳动者对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在全国的工程、建筑、制造业等11种大的行业建立了基于工作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简称NVQ)。职业资格证书分为5级,达到职业资格证书4级大体相当于大学技术学科的学士学位,5级大体相当于硕士学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3级的学习者,可以申请进入大学技术学科专业学习学士学位课程。在南非,1990年开始制定终身学习成果认证框架,1994年建立了国家资格认证体制,2009年颁布了新的全国终身学习认证方案,由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和一般教育认证委员会负责学分认证的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工作。在日本,政府设立了“文部省认定技能审查制度”,支持和认可民间组织开展对青少年或成人通过各种途径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查和鉴定,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学校对其有关学习成果经过评估也承认其学分。
综上所述,建设“学分银行”以及许多国家对通过不同类型学习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评估、累积和相互转换的管理制度探索和实践,是世界教育领域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也是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对教育体系、制度和培养模式新的超越和发展,将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作用。
2建立“学分银行”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2010年中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并提出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纲要》还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构想。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壮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在我国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我国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还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广大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要求。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以学历教育和精英教育为主导延续下来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独生子女正在成为学习者的主体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把成才的希望几乎完全寄托在上大学尤其是上重点大学、奔高学历的升学道路上,形成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当前不少学校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激烈的应试竞争和巨大的课业负担,造成相许多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透支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造成批判性精神缺失,创造能力受到压抑,身体健康状况也受到影响。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克服激烈的片面应试竞争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亟需建立以学分认证、累积和转换为核心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社会成员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从全国范围来说,中国有7.69亿从业人员,有1.2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要再就业的劳动者;此外还有1.77亿的老龄者。这些接受过不同层次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的成员已接近10亿人,是现有学校人数的3倍。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广大社会成员对于不断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充实精神生活,不仅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愿望,而且如前所述,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也非常多样化。因此,研究探索和逐步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累积与转换制度,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累积与转换制度,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就是坚持以学习者为本的观念,使教育体系和制度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和学习者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把学习成才之路铺在每个学习者的脚下。在中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实际上是搭建一个能够惠及十几亿人口多种学习需求的学习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各类学校、各种教育机构和学习场所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学习资源的建设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各种形式的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够相互沟通,初始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能够相互衔接,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机制和制度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社会成员对学习的多种需要。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是这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和制度的一个“突破口”。为了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或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这些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例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1月通过的《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明确规定,“逐步建立终身教育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由上海市教委组建、上海开放大学具体实施运作的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完成制定6个专科专业、166门课程学分与其他相同层次教育类型课程学分的认定转换标准、139个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转换标准,还启动了学历教育学分信息库建设,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开展学分存入、认证和转换的信息化管理等工作。江苏省在新颁布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将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列入终身学习规划。2006年,北京的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在北京燕化公司开展了“学分银行计划”的试点工作等等。从各地试点的情况看,实现不同类型学校沟通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上海进行的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中心,对高职、成人学校、电大、自学考试进行整合,一种教育的学分经过确认可转为其他类教育的学分。第二种是电大系统进行的以电大为中心,整合其他形式教育资源,进行宽进严出和开放式办学试点,并与自学考试平台开展合作互认。第三种主要是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与自学考试沟通。目前不同形式教育间的沟通还主要是单向沟通,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学历教育学分认定和累积与转换以及与职业学校学分认定、累积与转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学校学历教育学分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领域内反映学习者学习与能力状况的职业培训证书以及通过培训、自学和在实践中学习等途径学习的成果沟通和衔接比较少,难度也更大。为了扎实推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的建立,探索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国家教育部要求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以及中央电大探索开放大学新的建设模式和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作为试点单位进行探索和实践。总的来说,我国在终身学习和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的工作方面,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研究和总结我们所做工作的成效以及面临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比我们早,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认真仔细的研究和借鉴国外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郝克明
声明:本文由协進教育编辑整理自《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18期第1期,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1391784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