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学与机构共同体的建构与治理模式研究(二)
三、大学与机构共同体的发展特征
“共同体” 在国家教育政策和地方教育实践的推动下,将大学与 “大学校”、科研机构对接了起来,并作为区域高等教育与科研的整合性组织不断促使各子系统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笔者通过文献和与几所 “共同体” 成员高校的校领导②、法国教育专家进行访谈所收集到的资料,对 “共同体” 在组建与治理过程中反映出的特征进行了梳理。
(一)大学自治改革为“共同体”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自 《大学自由与责任法》 开启大学自治改革后,法国大学特别是大学校长有权通过委员会 “同行共治” 的决策模式自主制定大学发展战略。与大多数国家由政府主导的大学合并不同,法国大学合并属于大学对自我发展需求的一种调适。斯特拉斯堡市3所大学的 “首创性”合并引发了洛林、马赛和波尔多等地大学的合并热潮,这反映出大学冲破高等教育现实发展瓶颈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推动法国高校组织的变革。合并是大学的自主决定,且在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中发生,[15]进而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将其合法化。同时,这场由大学校长等人发起的改革使中央和学校之间已出现的中间(协调) 层级——高等教育与科研 “集群” 的角色得以巩固。[16]这便为政府进一步提出创建“共同体” 提供了土壤,为法国改善其院校松散的组织形态及其合作的低效益现象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政府的改组政策促进了“共同体”的制度化发展
2006年的 “集群” 和2010年的 “未来投资” 系列项目,点燃了法国高校间的合作热情。2013年的 《高等教育与科研法》 更成为法国重组大学、“大学校” 和科研机构的改革指南,并推动所有院校参与这场高等教育的大洗牌。最终,“共同体” 被载入法国高等教育的史册,并标志着法国高教与科研的新格局已然形成。这种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逻辑,通过地区高等教育行动者的共同计划和各项使命得以实现。[17]同时,减少法国机构复杂性,加强校际教学与科研合作,提升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8]等 “共同体” 的基本发展目标通过法律文本形式得以合理化。可见,政府的高等教育改组政策为 “共同体” 的建立与发展创设了有利的制度环境。理论上讲,当区域高校成员被集中于同一组织域后,成员间的联络得以加强,教研活动由机构领导人或资深专家共同决定,随时间推移,“共同体” 将逐渐孕育出共同的文化准则和制度体系。
(三)权责清晰的内部治理结构保证了“共同体”的有效运行
《高等教育与科研法》 对“共同体” 的治理结构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委员会的设立与一般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类似 :行政委员会负责决定 “共同体” 的各项发展战略,学术委员会为成员间的教学与科研合作搭起沟通的桥梁,而由各校校长组建的成员委员会负责将合作落到实处。“共同体” 的校长在各执行机构的帮助下负责统筹、协调委员会的意见和决定,引导高校贯彻 “共同体” 的发展方针,实施各类合作项目。这种集 “决策-咨询-执行”于一体的治理结构也符合法国一贯倡导的共治传统。它既保证了 “共同体” 内部决策的民主及其过程的透明,从而利于平衡成员学校之间的相互利益 ;又确保了 “共同体” 内部管理人员职责的明晰,从而促使组织得以高效运转。
(四)明确的经费管理制度为“共同体”提供了发展动力
“共同体” 肩负着统筹和分配成员学校科研及合同经费的重任。借助各类项目,高校的合作愿景得以实现 ;通过签署合同,学校可制定与实际相匹配的目标规划,也利于政府确定资助的重点。这对高校开展自我定位,明确优先行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和治理模式起到导向和监督作用。总体来看,政府拨款不仅是一种行政手段,更是一种资本的赋予,而高校需要借助 “共同体”在地方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效应,[19]通过联合才能满足经费拨付的标准,并与政府建立起新的契约关系。这种诱导性政策逐渐摆脱了从前法国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垂直控制和僵化管理,并向注重信息引导和绩效结果转变。充足的经费保证与合理的发展规划成为 “促进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与高校之间对话的主要战略工具”[20],这将有利于 “共同体” 获得资金支持后,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实现组织各项目标。
(五)优势资源的集中利于“共同体”发挥整体规模效益
“共同体” 集中法国临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将大学、“大学校” 与科研机构共同培养人才、促进知识生产、推动跨学科研究项目、吸引优质人才及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理念统一起来。许多高校以 “共同体” 名义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学生,学生可获得由 “共同体” 颁发的学位文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凭的含金量。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也均需以所在 “共同体” 的名义发表,这有利提升“共同体” 的学术知名度。此外,成员共同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既促成了高校优势互补,又节约了教育成本、推进了信息交换和技术转化的速度 ;既降低了学校单独参与竞争的风险,又避免了学校间产生恶性竞争,因此在共赢中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国际声誉,实现了规模效益。
四、大学与机构共同体所引发的争议与问题
当然,“共同体” 的建立和发展在引起巨大反响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争议。
首先,“共同体” 虽通过合并与转化等方式将地区高校重组为协同型的新大学组织群落,但它却导致法国出现“大”大学和“小”大学混杂、多极化、分站式的高等教育局面。[21]以部分“共同体” 为例,一些大学现正进行合并或已合并成功,因此未参与合并的高校及其利益可能被合并的新大学吞没。那些来自中小城市的高校虽然希望参与整合,提升其开放性和竞争力,但它们又担忧在参与 “共同体” 各项合作议题的讨论时逐渐丧失自身特色。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共同体” 成员多以理、工科高校为核心开展合作,这种以牺牲人文学科为代价的做法破坏了大学的整体文化精髓。
其次,“共同体” 成员构成多样,利益冲突或意见相左导致组织目标难以达成。由于不同高校在法国社会中享有不同的身份地位 ,因此一些声誉较高的学校在面对资源共享与协商和谈所带来的成本消耗时,往往不愿意搅入同其他学校可能发生的“相互扯皮”事件 ;还有一些高校隶属于国防部、农业部等其他国家部委,它们接受相应部门的管理和财政拨款,且拥有广泛而紧密的社会联系。这些原本便拥有充足发展经费的高校不希望被 “共同体” 的合作框架所左右,更希望保持教育资源的占有权、支配权以及收益权,甚至从根本上不愿被 “共同体”所束缚①。此外,一些高校认为“共同体”缺乏真正吸引所有成员合作兴致的科研项目,它们无法从共同承担的科研课题中获得更多利益。因此,“共同体” 虽通过集中讨论推出了诸多共同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组织发展的滞后性。
再次,“共同体” 由于受法律干预,其治理模式单一,缺少灵活性。一些批评家认为,“共同体” 的建立相当于在大学之上叠加了一个与大学治理模式一样的新组织……这将使高校治理宛如双头马车,其管理效率有待观察。[22]加之“共同体” 成员身份多样,这种 “千层酥” 式的院校组合形式无疑会增加 “共同体” 的治理难度。正如一些专家所担心那样 :法国通过机构整合正在出现类似于英国伦敦大学治理架构的30多所规模相当的 “大” 学校,但这并不见得适合法国高等教育的组织传统,反而增加了大学治理的风险。[23]还有一小部分高校对以 “共同体” 名义颁发硕 (博) 士文凭或进行学术发表表示不满。原因在于,它们认为自己实际承担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全部工作,但 “共同体”却“窃取”了最终果实,所以对“共同体”的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最后,“共同体” 在推动和深化大学改革过程中,其发展目标已不能仅限于 “打造具有国际能见度的大学”,更应考虑如何得到国际社会的进一步认可。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国务秘书蒂耶里•芒东曾对近年的世界大学排名发出感慨,“法国大学的排名结果相较于以往更加乐观,但其排名方式并不适于法国当前的大学与科研发展模式,比如还没有考虑到大学与机构共同体的出现”。[24]事实上,法国政府为突出巴黎萨克雷大学共同体的国际形象,曾试图 “弱化” 其成员巴黎第十一大学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身份。但这一做法并未使政府斥巨资投入的萨克雷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竞争中受到更多重视。
三、结语
大学与机构共同体作为法国近年来为创建世界顶尖大学而进行高等教育组织战略改革的一种形式,不仅通过弥合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历史性隔阂,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集中于同一平台,而且通过引领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的现代化转型,推进地区经济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解决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形态的松散,为法国打造更多的世界一流高等院校助力。
尽管这场规模浩大、错综复杂的教育整合运动只开展了近3年时间,但 “共同体” 的建构过程和治理现状为我们洞见法国高等教育组织战略变革的制度设想与现实走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即如何在确保法国高等教育统一的同时,秉持多样的发展特征 ;如何妥善设计 “共同体”的治理制度,保障组织运转的灵活与高效 ;如何推动高校展开多边、跨域合作,鼓励高校间开展良性、公平的竞争 ;如何避免高校在推进阶段性合作项目时出现利益冲突与组织发展的滞后性,等等。最后,法国的教育经验也使我们注意到 :我国在深入进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改革时,大学应当厘清自身现状与发展需求,审慎考察改革对象的具体情况与现实短板,避免重走 “机械遵从部门指令,盲目开展行政规划” 的老路,在妥善调节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科学推进 “双一流” 建设。
文献参考
[13] [19]Barrier J, Musselin C. Draw me a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design processes in university mergers [J]. The university under pressure, 2016: 361-394.
[14] Programme Protée-U : appel à manifestation d’ intérêt Conduite de changements institutionnels complexes, L e ca s d’école des processus de concentration universitaires[EB/OL].[2016-02-23]. http://uranus.msha.fr/protee/images/downloads/15-03- 28_Protee_note_cadrage_AMI_fr.pdf,2015-09-21.
[20] Pour une société apprenante - propositions pour une stratégie national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EB/OL].http://cache.media.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file/STRANES/12/2/STRANES_entier_bd_461122. pdf.2016-04-01.
[21] Myriam Baron. Les transformations de la carte universitaire depuis les années 1960 : constats et enjeux[J].Le Mouvement social, (2010)No. 233 :93-105.
[22][23] Olivier Monod. Christine Musselin. Les communautés d’universités, c’estrisqué![N].http://www.letudiant.fr/educpros/entretiens/christine-musselin-sociologueles-communautes-d-universite-c-est-risque. html.2016-09-01.
[24]Classement de Shanghai 2015: la France dans les 5 premiers pays mondiaux[EB/OL].http://www. 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cid91959/classementde-shanghai-2015-la-france-dans-les-5-premierspays-mondiaux.html.2016-02-23
作者:张梦琦,刘宝存(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