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传播 |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1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当事人会在获得回报的预期下,涉入并维持与他人的交换关系(Blau,1968:Gouldner,1960;Homa,1958)。该理论仅限于检验那些从他人处得到回报的行为(Blau,1964)以及被称为“交易”的过程和被称为“交换”的关系,而这些过程和关系具有双边、交互、互惠的特征( Emerson,1976)。该理论假设利已主义者与另一方进行交易或交换是为了实现他自己不能实现的结果( Lawler&Thye,199),一旦当双方感知不到交换是互惠的,这些交换将会被立即停止(Blau,1994)。Homans(1961)写道,利益交换或者给予他人相对更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行为的基础。
该理论认为各方都会有其他人想要的有价值的东西,交换的标的及其数量由双方共同决定。被交换的标的可以是经济资源也可以是社会资源,或两者兼有。经济资源包括有形项目,例如货物、货币、资产、信息、咨询和服务。社会资源包括那些无形的项目,如寒暄、友谊和声望。社交交换结果的价值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感受。然而,根据Blau(1968)的观点,在社会交换关系中最有价值的结果(例如,社会认可和尊重)却可能没有任何物质价值,且不能用价格来衡量。
关于社会交换的著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NicomacheanEthics),书中对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进行了区分(Blau,1968)。最近出现了越来越多致力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其中包括Blau(1955,1960,1964)、 Emerson(1962)、 Homans(1958,
1961)以及 Thibaut和kele(1959)。
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包含对当前所做贡献的未来收益预期。然而,在经济交换中,投资收益通常更加清晰且具体,例如在书面合同中规定。而在社会交换中,投资收益是未指定的,并且通常是自愿的。经济交换的发生往往基于等价交换,而社会交换则不然。经济交换基于短期交易,社会交换基于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相信对方会履行自己的长期义务( Holmes,1981)。社会交换常常包括交易各方之间的
短期不平等或不对称,而经济交换往往更加公平和对称。
社会交换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不能明确各方是否会对贡献给予回报。因此,各方之间的信任是社会交换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交换的初始阶段,向对方展示信任可能是困难的。通常,社会交换演变缓慢,最初发生较低价值的交换,然后当建立起较高水平的互信时较大价值的交换才会发生。信任的产生有两种方式:(1)通过与另一方发生定期、一致的互惠以获取收益;(2)通过与另一方逐渐扩大交换(Blau,194)。
社会交换理论的前提是在交换主体之间形成互斥且穷尽的四条原理性关系归纳:(1)交换关系导致经济或社会产出(或两者兼有);(2)成本收益分析是基于收获的产出,以及比较备选交换关系的潜在成本和收益;(3)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的收益会增加交换关系中的互信和承诺;(4)交换规范和期望是从互惠的交换关系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Popper,1959;Rudner,1966)。
研究人员将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定义为一种选择行为,尽管不涉及正式的谈判或书面合同,缔约方会自觉对当前或潜在的社会交换进行成本收益分析(Molm,1990)。交换各方的满意度成为未来交换是否还会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各方并不会孤立地考虑这些因素。相反一方会依托社交网络支持或扰乱未来的交换。例如,如果互惠义务未能得到履行,那么就可能导致诸如非难之类的社会制裁。然而,社会交换理论倾向于将当事人满意视为维持交换
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社会制裁视为次要影响因素(Blau,1994)。
社会交换研究是从两种不同的传统演变而来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Maoba,193)。个人主义观点强调个人在交换中涉及的心理和经济自利(Bau1964;Homans,1961)。集体主义观点强调了群体或社会的社会需求的重要性(Bein1977)。根据集体主义观点,社会就是自己存在的目的,而个体的存在是为社会利益服务的( Sahlins,1965;Mas41967;Levi-Strauss196B
1974)。研究人员试图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整合(例如, Maoba,1993)。
互惠原则或对他人偿还义务,这是社会交换理论中最著名的交换规则之一,但是如何定义这个概念一直存在歧义( Gouldner,1960)。例如,互惠原则可以定义为:(1)互为依存的交换,(2)文化期望,(3)人们必须及应该如何表现的文化规范。Sahlins(1972)创造了一个从“单一”到“广义”的互惠水平的连续统一体。广义互惠是利他主义的,是指无限偿还期,没有明确等价偿还,具有低自利性。平衡互惠是指同时交换等量资源。消极互惠指的是具有高自利倾向的及时和平等的资源交换。其他交换规则例子包括个别谈判规范、合理行动利他主义、群体收益、地位一致以及竞争( Cropanzano& Mitchell,200)。
对该理论的批判与评论虽然社会交换理论是理解组织行为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Cropanzano ,Mitchell2005),但这个理论也不乏批评之声。一些批评者认为,鉴于理论的假设,所有的人类互动都将被视为社会交换。一些研究人员将社会交换视为人类社交互动的特殊情况,而其他人则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Burgess& Neilsen,1974Molm& Takahashi,2003)。Coyle- Shapiro和conway(2004)探讨了理论的模糊性, Cropanzano、 Rupp,Mohler和 Schminke(2001)表达了对社会交换理论模型频繁误解的关注。
批评者认为交换关系的概念还没有被很好地定义。例如, Cropanzano和Mitchell(2005)描述了两种类型的关系:(1)一系列相互依赖的交换,(2)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交换产生的人际关系。为了帮助解决这种分歧,Cropanzano和 Mitchell在社会交换中提出了交易和关系型的社会交换。批评者认为,该理论将人际互动过度简化为短期的、自利的交换。批评者抱怨当有许多其他更有利可图的关系存在时,人类将在更多因素的驱动下做出行为,并且经常保持非互惠的关系。
例如,管理者的股权所有权有助于使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达成一致(Jensen&Meckling,1976),高效的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可以作为信息机制来预防高层管理人员的自利行为(Fama,1980),董事会可以起到信息系统的作用,并且股东可以用该系统来监控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当行为(Fama&Jensen,1983)。
委托人—代理人理论的研究人员主要关注适用于各种“代理”关系的一般理论。这一研究路线具有正式理论的特征,并且包含精确的假设界定、逻辑演绎和数学证明。委托人—代理人研究探讨在不同条件下哪种合同是最有效率的,例如在结果不确定、结果可衡量、风险厌恶和目标冲突这四种条件下,对应的是哪种合同最有效率。
对理论所包含的变量进行测量
1)社会与经济交换量表;
2)互惠量表;
3)社会交换风格量表;
4)做好事、组织公民行为及其他量表;
5)权力、信任与知识分享行为测量;
6)知识分享测量
2
未来研究建议
(1)考察当个体形成多个同时交换关系时存在的相互依赖性,以及这些相互依赖性对行为和其他结果的影响。
(2)探讨当交易类型和关系类型匹配或不匹配时交换规则的使用,例如在一个社会或经济关系中的社会或经济交换。
(3)考察由组织为员工在交换过程中提供的实际经济资源和社会回报及其对员工后续行为的影响。
3
对管理者的启示
只有当信赖和信任其交易伙伴时,人们才会参与到互惠互利的关系之中。管理者的工作是帮助员工与其组织和同事建立长期的、有回报的交换关系;帮助员工了解并信任他们的公司;帮助组织通过经济奖励(薪酬、福利,体假等)和社会奖励(不占用公司任何资源,诸如赞美、尊重、欣赏、友谊等)来奖赏员工。
员工对其组织长期就业前景的看法可以影响他们的组织行为。研究表明,当员工具有较低的工作安全感时,或者当员工没有将自己和组织未来规划在一起时,员工可能不会自愿帮助他们的组织,例如分享知识。
然而,当员工具有较高的工作安全感时,他们乐于进行知识分享。因此,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培养员工对他们与组织之间长期信任和互利关系的看法,让员工看到:当他们投身于公司时,公司同样会给予他们回馈,并将其纳入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