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智能制造管理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物联网作为一项关键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尤其是从智能制造管理博士的视角出发,理解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至关重要。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 2024 世界物联网大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 30 亿,并且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 “物超人” 的国家,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且性能优越的网络基础设施。这一系列成果为企业发展智能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 2024 年 7 月末,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 1193 万个,形成了面向不同行业应用需求的差异化接入能力,而截至 8 月末,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 25.65 亿户,同时今年建成承载物联网的 5G 基站有望超过 430 万个。这些数据意味着企业在实施智能制造战略时,拥有更广泛、更稳定的网络连接条件,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设备连接、数据传输和信息处理,为企业智能化生产、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可能。
从数字经济角度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年产值有望超过 70 万亿人民币,增速达 20% 以上,具备万物智联高级数字经济条件的企业近百万家。这表明物联网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管理层,这意味着要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将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例如,通过物联网实现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利用物联网收集的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和客户服务优化,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份额。
标准化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石。我国正加快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到 2025 年新制定物联网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将超过 30 项,同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10 项以上。这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方面看,统一的标准有助于企业降低与不同系统和设备兼容的成本,提高物联网应用的可靠性和互操作性。企业可以依据标准更顺畅地实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然而,挑战也不容忽视。由于物联网标准化组织众多且职责不够明确,标准制定工作需要紧跟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这要求企业管理层密切关注标准的制定和更新,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讨论和制定,确保企业的智能制造战略符合未来的标准要求,避免因标准不一致而带来的投资浪费和业务发展障碍。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增长迅速,今年有望超过 250 亿,相关机构和平台数量庞大,产业应用和大众生活服务系统不断涌现,物联网数字经济基础建设投资占比高,预计到 2030 年全球万物智联高级数字经济产值有望超过 50 万亿美元。这为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国际竞争。企业管理层需要站在全球视角,利用我国在物联网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管理层需要从智能制造管理博士的专业视角出发,深入理解物联网发展趋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将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营中,推动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中占据有利地位。